很多偶然的事情,如果你認真推敲,就會發現,這是必然要發生的,早有徵兆。
《易經》裡有一個卦象:「乾:元,享,利,貞。」
萬物都有開始、生長、成熟、貞固的過程,如果我們想要好的結果,那麼從一開始就要用心謀劃,防范于未然。
人過六十,晚年的福氣在哪裡?一方面是年輕的時候,有沒有謀劃好養老的必備條件。錢財、愛情、房子等,要在中年的時候,就努力創造。
另一方面,把六十歲當成一個全新的開始,把所有的禍事,都扼殺在萌芽狀態。
第一,提高警惕,防微杜漸。
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無咎」,老祖宗告誡我們,即便是睡覺的時候,也要像遇到危險一樣,保持警惕,一定能夠避免災禍。
讓你特別舒服的地方,你反而要擔心,這可能是溫柔的陷阱。
在我們身邊,常常有一些老人,閑來無事,去參加知識講座。那些講課的人,把老人當成「父母」,幫助他們洗腳、按摩,還免費發放幾個雞蛋,讓老人帶回家。
一來二去,講課的人和老人成為了朋友。總有一天,老人會從講課的人手裡,買回很多看起來很有用,卻毫無用處的東西。
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語:「你被賣了,還幫人數錢。」真的是這樣,老人買了垃圾產品,還以為撿到了寶,占了別人的便宜,很不好意思。
捂住錢袋子,老人的樣子不太好看,但是他不會受損失,並且養老的「根基」始終還在。
真正對你好的人,常常會提示你,阻止你去做什麼。這樣的話,令人不舒服,但一定是為了你好,讓你止損。
第二,遵章守紀,進退自如。
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。一個大家庭,能夠一直興旺發達,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,而是家規很嚴格,所有的人都遵照執行。
著名作家劉墉說:「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,不可以忘本。就算離鄉背井,也要知道身後故鄉的井在哪裡。知根不忘祖可以幫助孩子認清眼前的方向。」
劉墉寫了很多封信給女兒、兒子,想盡一切辦法,不讓他們走歪理,正確認識這個社會。
事實上,劉家能夠代代有能人,離不開曾祖父劉必顯寫下的「家訓」:當官清廉、積德行善、官顯莫誇、不立碑傳、勤儉持家、喪事從簡......
從劉必顯開始,一百多年裡,劉家先後出了11個進士,35個舉人。可見,規矩有多麼重要。
人老了,沒有單位管束你,但是你必須傳承家風,遵守法律。稍有偏差,就是為家庭蒙羞,也會弄丟自己的福氣。
堂堂正正做人,夜裡不怕鬼敲門。這是老人活得從容自由的底氣。
第三,謙卑做人,甘於平凡。
古人說:「見群龍無首,吉。」
龍飛上了天空,位置很高了,但是看不出它是首領,仍舊和普通人沒有兩樣,這就是非常吉利的事情。
古時候,大禹是部落的首領,也是治水的領頭人,但是他從來都沒享受過特權。「三過家門而不入」的執著,讓身邊的人很感動,從而鐵了心要把水患治理好,誰都沒有歸心似箭。
人老了,別以為自己可以「居功自傲」,更不能以老賣老。否則,災禍悄然出現。
比方說,在公車上,老人逼著年輕人讓座。年輕人很生氣,把拳頭一揮,肯定沒有好事發生。只要老人還能站直,就應該體諒上班的人很辛苦,也不要在上下班高峰期,和他們搶位置。
年輕人要向老人學習經驗,老人要向年輕人學習新知識。彼此尊重,才能相安無事。
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,首先要尊重別人。年紀越大,越要這樣做。
第四,一生善良,陽光普照。
佛家說:「廣結善緣,普度眾生。」一個人堅持行善積德,表面上是幫助了別人,其實是做了「自己的貴人」。
老人,當自己體弱的時候,需要很多人來搭把手,才能度過一次次難關。走不動的時候,有人幫忙推輪椅;看病的時候,讓老人優先取號;摔倒了,有人扶一把......都是「善報」。
舜帝年輕的時候,得到了群眾的愛戴。堯帝把女兒嫁給了他,以此來觀察他的德行。
舜帝先後在曆山、雷澤等地勞作,幫助群眾建立家園。用一年的時間,可以建立村落,兩年的時間建立一個小鎮,三年的時間建立一個都市。但凡有他的地方,群眾都能安居樂業。
任何高位,都是有德有能者居之。
人過六十,兒女們都長大了,也多半去了很遠的地方謀生。因此,你要主動去依靠社會的力量,讓自己老有所依。
街坊鄰居、老熟人、附近的親戚等,只要你堅持對他們好,那麼你也會得到應有的照顧。
如果你非常自私,做人很刻薄,就別怪周圍的人,對你不客氣。孤家寡人的生活狀態,對於老人來說,也是災禍。
有福之人不用忙,無福之人跑斷腸。
一個人沒有福氣,不是天生的,而是自己招來了災禍。
最美不過夕陽紅。人老了,生命裡出現了「家人和睦,鄰居和氣,社會安定」的徵兆,那就真正諸事無憂了。
人過六十,其實是換了一種活法,別太自以為是,讓災禍有機可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