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奈何天·計左》裡寫道:「人情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。」
人與人交往,離不開一個「情」字。親情、愛情、友情、同學情、同事情、戰友情、鄰居情......因為每個人都有情有義,社會才會變得更好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才更加融洽。
可是,有的人,喜歡獨來獨往,生活中沒有什麼朋友,還拒絕和別人交往。遇到事情了,也是自己想辦法解決,很少求人。實在辦不好的事情,就放棄,也不願委屈自己,到處求情。
一個人不喜歡走人情,也不喜歡被人打擾,一般是以下幾種心態。
1、「互不相干」的心態,你走你的陽關道,我過我的獨木橋。
別人的事情,和自己沒有太大關係,不需去管;自己的事情,和別人關係不大,別人管不著,一個人把自己和別人分得很清楚,那麼他就不會喜歡人情往來了。
有人遇到了麻煩,提著一袋子禮物,上門來求助,你還沒有搞清楚怎麼回事,就把對方往外推,說明你根本就不領情,也不想知道別人的難處。
反過來說,如果你遇到了麻煩,思來想去,也不去找那些混得好的親戚朋友,說明你根本就不喜歡與別人扯上關係,擔心自己欠人情債。
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路要走,也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。各自有不同的輝煌,各自有不同的哀愁。以後,大家也不是同路人,何必要混在一起,就是禮尚往來,也顯得多餘。
2、「學會摳門」的心態,捂住錢袋子,不去吃吃喝喝。
《浮生六記·坎坷記愁》裡寫道:「處家人情,非錢不行。」
人與人交往,肯定要花錢。比方說,你去求別人辦事,肯定是禮物先行。如果你不提著禮物去,那麼你就要「紅包先行」。
你兩手空空去求人辦事,你多半會被拒之門外。別人什麼都不欠你的,憑什麼幫助你。要是別人收了禮物,就不一樣了。
現如今,不管是紅白喜事,還是平時吃吃喝喝,都要花錢,並且動不動就是幾百上千。作為一般的打工人,禮尚往來的開支,還真的是經濟負擔。
如果你經濟拮据,那麼你去做人情,都拿不出手,乾脆不去為好。
還有,人到了一定的年紀,生活壓力很大,如果不摳門一點點,家人的生活,就會陷入困境。還是捂住錢袋子,好好過日子,此為上上策。
3、「喜歡獨處」的心態,把時間留給自己。
唐朝詩人李涉說:「終日昏昏醉夢間,忽聞春盡強登山。因過竹院逢僧話,偷得浮生半日閑。」
每天都是渾渾噩噩過日子,忙得團團轉,好不容易有空,卻被無用的社交佔據了,真的太可惜了。
比方說,週末的時候,一大早就接到朋友的電話,要去哪裡喝酒。你不一定會高興,反而覺得對方太不識趣了,打擾了自己的計畫。
很多人,為了應酬,不得不冷落了家人;很多人,為了工作,不得不遠離家鄉,和兒女都是聚少離多。
人情來往少了,把打擾自己的人拒絕了,那麼空餘的時間就騰出來了。
有空的時候,一個人獨處,安安靜靜思考、讀書,或者和家人圍坐在一起,這樣的時刻,更加溫馨。
4、「凡事靠自己」的心態,求人不如求己。
我的一個朋友,在東莞打工。他想換一家工廠打工,於是乎就找了好幾個老鄉幫忙。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,老鄉們都說:「小事情,包在我身上。」
過了一段時間,朋友辭工了,才發現自己失業了。之前願意幫忙的老鄉,都支支吾吾地說話,言外之意就是「幫不上忙」。
現實生活中,人與人互相幫忙的時候不少,但是關鍵時候,還得靠自己,尤其是一個人很窮的時候。
如果你一次兩次求人,都沒有結果,那麼你就會放棄「求人」的想法,對於人情來往,就「不屑一顧」了。
遭遇了幾次被人白眼的事情,以後的日子,再看別人的眼色,你就「無視」了。
習慣了無依無靠過日子的人,雖然自己的力量不夠強大,但是相信自己,一定會好起來的。在潛意識裡,他會想:「走著瞧。」把「無依無靠」當成了前行的動力。
5、「一切隨緣」的心態,把社交看得很淡。
網上有這樣一句話:「該是你的,總會來,擋不住;不是你的,總會離開,求也沒有用。」
你越是極力挽留一個人,越留不住,別人反而覺得你對他的好,是理所當然的。並不是所有的人,拿了你的禮物,就會記得你的好,就會覺得自己欠了一份人情。
比方說,在一個單位上,臉皮很厚的上司,常常收下屬的禮物,他並不會回禮,甚至連禮物是哪個下屬送的,他都記不清。
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上司,你還堅持和他走人情,這份人情,簡直是太廉價了。
並不是所有的人情,都有用,也不是所有來打擾你的人,都是真誠的。總有一些人,借著人情來往,暗中傷害你,甚至拉你下水。
今生,遇見的人都是緣分,離開的人,也是緣分。緣來緣去,都不是自己決定的,越在乎,越難受。
君子之交淡如水。 平平淡淡才是真。願意幫你的人,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,不願意幫你的人,用金錢也求不來。
做人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,不合適的圈子,不必強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