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上有這樣一句話:「能夠秒回你消息的人,一定很在乎你,無法秒回的人,不在乎,也不愛。」
真相並不是這樣的,要不然,為什麼曾經秒回你消息的人,後來轉身離開了呢?
臉書是瞭解一個人的視窗,也是談情說愛的平臺。但是你的「依賴感」別太強,真正的感情,是放下手機之後,可以深情擁抱,好好吃飯,安心睡覺。
如果你用心體會,就會發現,秒回消息的人,多半是某種形態在控制「手指」,並不一定是用心用情去在乎一個人。
01
「尊重別人」的心態:及時回復,是做人的基本禮儀。
我們生活在禮儀之邦,與人打交道的時候,自然就會形成一些慣性思維。
有人送了一條魚給你,隔幾天,你一準要回禮,要麼請他吃頓飯,要麼送另外一樣東西給你。並且,回禮不能一模一樣,要根據對方的家庭情況來定奪。
有人伸出手,你自然也會伸出手,和他握手。你不能冷落了別人,讓別人的手,停留在空中,不知道如何收回去。
有人喊你的名字,你會情不自禁地看他一眼,或者問一句「幹嘛呢」。
順著這樣的思路往下想,你就會明白,及時回復小時的人,是有教養的人,他不想冷落任何人。尤其是平時交往較多的人。
有一次,我們單位的上司,在群裡說了一句:「喜歡釣魚的請舉手。」
兩分鐘之內,95%的人,回復了「喜歡、不喜歡」。只有兩個人,一直無動于衷。
後來才知道,剩下的兩個人,是貨車司機,一直在路上奔波。等他們停下車,才回復消息。
任何群體性的對話,都需要「一問一答」,而不是誰冷落誰。
所以說,你千萬不要把秒回資訊當成是「愛」,也許別人只是尊重你,展示了自己的禮儀觀念。
02
「無所事事」的心態:隨時線上,一直刷螢幕。
知乎裡有一個問題:為什麼人可以在無所事事中獲得滿足?
提問的人說,她跟著母親回娘家。到了之後,家人圍坐在一起,什麼事情也不做,就是東一句西一句,隨便聊。她覺得很空虛,但是母親卻樂在其中。
忽然發現,你認為虛度光陰的事情,在別人看來,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而已。
當一個人把刷手機螢幕當成快樂,那麼他一整天都可以抱著手機不放。任何人的消息,都要及時回復,如果真的沒有人找他,他就主動在群裡挑起話題。
你很忙,回復臉書,聊個天,都要忙裡偷閒,見縫插針。可是別人很閑,坐等消息。
比方說,一個家庭主婦,把孩子送到學校之後,就不知道做什麼了。只能用手機來打發時間。
手機從來不離手的人,期待所有的人,都和他聊天。
03
「害怕孤獨」的心態:堅持合群,希望能夠找到依靠。
文友「紅中先生」講了這樣一件事:她上大學的時候,有一天,宿舍裡的人都外出了,她獨守空房。
閑來無事,她看抖音,玩知乎,翻看臉書的聊天記錄。把所有可以聯網的東西,都互動了一次,內心忽然變成了一個很大的空洞,周圍安靜得嚇人。
她忽然想到了「抑鬱症、孤獨症」之類的詞語,心裡害怕極了。為了驅趕孤獨,她主動問好友們,都在幹嘛,以此來轉移注意力。
常言道:「一個人變得強大,是從獨來獨往開始的。」
不都是這樣,總有一些人,一輩子都學不會「享受孤獨」。人是群居動物,不合群的「背道而馳」。
當孤獨感佔據心靈的空間的時候,人就會想盡辦法「湊熱鬧」。此刻,有人找他聊天,無疑是「得來全不費工夫」,正中下懷。
如果你很害怕孤獨,也會從網路裡,找人聊天,哪怕對方的陌生人,也會聊幾句。
也有一些人,喜歡上網,找不太熟的人,傾訴內心的痛苦。身邊的人,不理解他,于是乎就把情感寄託在網路裡。
04
「愛管閒事」的心態:通過臉書,打探別人的生活情況。
這個社會上,長舌婦真的不少。單身的人,都經歷過被人追問「婚事」的事。
七大姑八大姨,圍著你問,今年多大了?在哪上班?有什麼擇偶標準?是不是在外面找了朋友,卻沒有帶回家?要不然,隔壁的秀秀,也應該和你很般配......
靈魂的拷問,可以讓你啞口無言。
那些及時回復消息的人,也許是愛管閒事的人,他們對雞毛蒜皮的小事,也非常有興趣。誰家丟了一隻雞,誰和誰吵架了,誰家的孩子弄丟了鞋子,都能成為津津樂道的話題。
想一想,你發消息告訴一個人,自己很煩惱,對方卻回復了一連串的「問題」,明顯就是關心過度,好奇心很重。
結束語:真正在乎你的人,往往是很安靜的,甚至不在網路裡。
你的父母,很愛你,但這份愛,體現在「牽掛」之中,而不是隨時隨地打擾你。他們看了你的朋友圈,卻很少給你點贊。
你的外公外婆、爺爺奶奶,年紀大了,根本就不知道用智慧手機,不明白臉書是什麼。
那個有緣無分的人,也許把你的聯繫方式,都刪除了,卻一直保留著「淡淡的思念、重逢的願望」。
夫妻相處,因為過了熱戀的時光,感情變成為了親情,哪有閒工夫,和你聊天。
很多問題,要一分為二來看,透過現象看本質。
不管怎樣,那個秒回消息的人,值得珍惜,畢竟他的態度,或多或少給了你一些溫暖和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