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說:「打腫臉充胖子。」一個窮人,使勁炫耀自己,往臉上貼金,會被人不齒。
人的經濟實力擺在那裡,天天吹噓有什麼用?有本事的人,都在裝窮、哭窮,從來不會暴露自己的財富,他怕賊人惦記。
看過這樣一句話:「餘生不長,有錢沒錢,富養自己。」
醍醐灌頂。人就一輩子,到老了,應該換一種活法,別一直低聲下氣,要抬起頭,好好做人。
因此,我要勸你一句:人老了,不管你家境如何,也要假裝很有錢。
1、你裝成了有錢人,兒女會更加孝順你。
有一部戲曲叫《牆頭記》。一個善良的木匠,妻子過世得早,他獨自拉扯兩個兒子長大。
木匠很老了,走不動了。兩個兒子爭執了一番,決定——每個人照顧父親一個月,輪著來。
月份,分大月小月。「31日」,顯然是多餘的。為了這一天的飯,木匠常常被放在牆頭,沒少遭罪。
有一個做銀器的人,非常同情張木匠。悄悄送了一些碎銀給木匠,讓他藏起來。
隔天,做銀器的人大張旗鼓地向張木匠要錢。說木匠多年前,私藏了很多銀子,現在應該拿出來花了。木匠依計行事,從懷裡拿出了銀子。
貪婪的兒子們,盯著銀子,口水都流出來了。從此,他們爭著贍養父親,希望以後能夠多分一些家財。
雖然這是一部戲,但說明了「人的貪婪」的本性,是可以利用的。
有的老人,拼命哭窮。兒女都以為他真的窮,反而不孝順了。如果他把錢財偷偷給了某一個兒女,反而引發了兒女們的吵鬧。
當著兒女的面,老人要說自己「有錢」,並且要捨得花錢。
到了「身無分文」的地步,就應該在「有錢」後面加幾句話——手裡的現金,都花完了,不過還有房子,可以變賣。
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人老了,真的不要拼命摳門,把錢財留起來,分給兒女。也許,把錢財都花完,兒女們反而少了「爭奪家財」的矛盾,還能靜下心來,湊一湊錢,讓父母過得體面一些。
2、你裝成了有錢人,出門更有底氣。
我的鄰居張叔,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遠門,最遠就是縣城吧。他一直靠種地為生,快70歲了,還紮根在田間地頭。
張叔很老了,種地也吃不消了。兒子很孝順,接他到縣裡住。
可是,張叔越活越孤獨。雖然社區裡有很多老人,但是他們不和張叔一起玩。明白人都知道,老人們也會嫌貧愛富,瞧不起很窮的張叔。
有一次,張叔拿出一塊玉,問社區裡的老人,到底值多少錢。老人們圍過來,瞧了瞧,認為價值百萬以上。
從此,張叔出門的時候,和他打招呼的人就多了。 直到張叔過世之後,張叔的兒子才揭曉答案——一塊假玉,唬人的。
社區裡的人,唏噓不已。嫌貧愛富的思想,在悄然減退。誰家的老人,都需要關照,不能被孤立。這樣的風氣,要不得。
我們常說:「有錢,是做人的底氣。」
可是,老人想要狠狠賺錢,談何容易?還有很多老人,辛辛苦苦一輩子,並不會退休。他們始終靠幾畝薄地養活自己,走不動了,只能仰仗兒女給一點點生活費。
當一個老人,被貼上了「邋遢、窮苦、可憐」之類的標籤,走到任何地方,都會聽到一些「鄙夷」的話,真的很傷自尊心。
想要擺脫一些不好的標籤,老人要自己把腰挺直,不做可憐蟲。這個社會,大部分的老人,不需要「忍饑挨餓」了,如果你的內心不窮,那麼「粗茶淡飯」,不會比「大魚大肉」更低級。
3、你裝成了有錢人,發展的機遇更多一些。
談起「發展」,我們都以為,這是年輕人的事情,和老年人沾不上邊。老人,就應該在社區裡跳廣場舞,去公園裡散步。
古人說:「老驥伏櫪,壯心不已。」
薑子牙七十歲了,還能當宰相;美國摩西奶奶,將近八十歲時,才開始學習繪畫,終於成為了一名畫家。
如果你的身體不是太糟糕,就可以力所能及地賺錢,改變餘生的命運。
有句話說得好:「現在即是最好,人生永遠沒有太晚。」
當周圍的人知道你有錢,就會主動找你合作,哪怕你去找別人辦事,也會容易一些。
就是騙子,也喜歡盯著有錢的老人的口袋,不是嗎?
做點小買賣、加入某個小專案、寫一寫文章、在農村養雞、辦手工作坊等,都能賺錢。你不哭窮,還亮出自己的本事,更容易融入這個社會,也會有更寬的人脈。
窮,是一種「病」,別人躲得遠遠的,怕被沾染。
結束語。
三毛說:「人,除了自渡,他人愛莫能助。」老人,也要自渡,不要坐等別人來關照你,更不要順勢談下來。
只要你的內心不窮,那麼你就應該大大方方說「我有錢」。
需要說明的是,「假裝有錢」需要有底線,不能盲目唱高調,吹捧自己。更多的是,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富有,不要被「窮困」的稻草,壓垮自己。
窮,要窮得有骨氣,不要認為自己真的低人一等。
掃大街的老人,比坐在空調房裡上班的年輕人,不會差到哪裡去。老人不要卑微地向那些光鮮亮麗的年輕人「鞠躬」。
作為年輕人,應該在很多方面,照顧好老人。
窮,讓人自卑;使人變笨。也許,還會帶來永遠都抬不起頭的「惡性循環」。
學會體驗有錢人的日子,然後追求進步,幸福的感受,可以滋養心靈。
真正的窮人,是那些口袋裡有錢,卻伸手向別人討飯吃的人。別擔心,只要活著,每一個日子,都是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