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,有這麼一個詞,吃力不討好。
你在職場中努力工作,可你的老闆和同事卻為難你,甚至有些人還把你當成是眼中釘和肉中刺,恨不得「除之而後快」。
你在生活中特別負責任,不是這裡為了別人付出,就是那裡為了別人負責。可到頭來呢?卻是被人辜負,落得「好心沒好報」的下場。
哪怕在家庭中,你對待親人特別好,不僅承擔起眾多的責任,還給人一種特別靠譜的感覺。可是,到頭來你還是被「千夫所指」,活得狼狽。
為何越是「辦事勤奮」的人,越是沒有好果子吃呢?為何那些啥也不幹的人,他們越是有好的結果呢?
其實,這便是一種生活的矛盾了。你幹得越多,別人就越覺得你善良好欺負。如此,別人就會來欺辱你,甚至排擠打壓你。
就像在照顧父母這件事上,你勞心勞力為了父母的晚年著想。可是,你的勞心勞力,卻比不過某些兒女的一句空話。如此,那你的勞心勞力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了。
在家庭中,為什麼付出越多的人,越會被人所辜負?真相有三,願你能明白。
一、在家庭中,你越是付出,別人越是把責任推到你的身上。
曾見過這麼一個案例。某個家庭有三個兒子,大兒子特別孝順,二兒子和三兒子都不懂得感恩,為人自私自利。
有一次,父親病倒入院了,大兒子既出錢又出力去照顧父親。而其他的兩個兒子,都在一旁觀望著,誰也不出錢。
後來,他們乾脆就跟大哥說,自己工作太忙,希望大哥能夠把他們的那份責任也承擔了,好好地照顧父親,別讓家庭散了。
大哥也不好說什麼,他覺得,別人不願意來,自己也沒可能捆著他們來醫院。所以,他還是把別人的責任也承擔了,對待父母特別好。
那兩個兒子在看到大哥做了那麼多事兒之後,便在擔心,如果父母未來把資產都傳給了大哥,那該怎麼辦呢?于是乎,他們便經常打電話給父母,跟他們說些「詆毀」大哥的話。
後來,大哥越是侍奉父母,父母就越是覺得他「其心可誅」。而對于那兩個兒子,父母卻覺得他們特別好。
這說明了一個道理,當我們把別人的責任也承擔了之後,那最後吃虧的,並非是別人,而是我們自己。在這個世上,糊塗的人太多了,而能夠看清本質的人,終究占了少數。
二、在家庭中,別人會把你的付出當成「理所應當」。
上文的大兒子,他付出了那麼多,理應受到兄弟和父母的尊重。可是,他最後還是被人厭惡,受人指責。
為何?因為別人把他的付出當成是「理所應當」的行為。也就是說,你做了那麼多事兒,都是你該做的,不做就是你的不對。
而那些啥都沒做過的懶人,他們卻不會受到家人的指責。原因很簡單,在別人的印象當中,他就是懶人,不做事才符合他的正常表現。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人們越是習慣于做某件事,那別人就越會把某件事的責任完全歸咎于這些人的身上,根本不會體諒這些人的處境和不易。
就像某些父母,他們有著「遠香近臭」的心態,認為不幹活的孩子才是孝順兒孫,認為經常幹活的兒孫都是不孝兒孫。這,便是一種矛盾。
對于普通人來說,我們就不該把所有的事兒都攬到自己身上。要知道,自己本就是一個普通人,如果你啥事都幹,這不是說明你無私,而是說明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和人性的險惡。
三、在家庭中,欺負老實人是一種常態。
在社會上,大部分人都會拿「老實人」下手,認為這些老實人不懂得反抗,只懂得乖乖聽話。如此,老實人的命運其實特別悲慘。
同樣的道理,在家庭中,你越是老實,你的父母和親兄弟姐妹就會欺負你,甚至把你當成是「軟綿羊」。
人性最大的惡,便是不懂得珍惜「善良」,便是把別人的善良當成是「雜草」。
古人有句話說得好,我本將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溝渠。
「明月」便是父母,而「溝渠」便是那些啥都不幹的家庭蛀蟲,而勤奮的人就是你。
試想,你對待父母那麼孝順,而父母卻不喜歡你,而是喜歡那些只會動嘴,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蛀蟲。這,便是生活的現實。
其實,這種現實,本就是不正常的。為了家庭而付出的人,理應受到公正的對待,理應被人所尊重。而不是被人忽視,視為可有可無的存在。
要想一個家庭安穩,那各方都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。但是,這要把握好一個度。不是自己的責任就不要承擔了,以免做多錯多,吃力不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