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緣千里來相會,無緣對面不相逢。這輩子,你會遇見誰,都是註定的;你躲過的,冥冥之中又會回到你身上。
歸根結底,人生一世,所有遇見的人,無外乎是這三種:愛你的人、害你的人、擦肩而過的人。
「前世不相欠,今生不相見」,所有的遇見,都是一種償還。
五十歲之後,還清了一切的情債,無債一身輕。還債,既是渡人,也是渡己。
01
愛你的人,陪你到老。
曾經,在《讀者》雜誌上看過一個故事:一個十來歲的男孩,每天都抱著一塊石頭去上學。
剛開始,石頭很小,後來石頭越來越大。引起了同學和老師的關注。
班主任帶他到辦公室,問,為什麼要抱著石頭上學?
他說,母親病了,一直在住院,父親要種地,農忙的時候,根本沒有時間去醫院照顧。因此,他想代替父親,到醫院照顧母親。可是,母親的體重有九十多斤,他抱不動。 因此,他每天都抱著石頭上學,訓練自己的臂力,希望能夠抱起一百斤的石頭,這樣的話,父親才能放心,母親才能安全。
不知為什麼,看過這個故事之後,我的眼淚一直流個不停。
不管兒女有沒有出息,是不是和父母相距很遠,還是父母和兒女結仇了,這份骨肉之愛,始終是沒有辦法割捨的。
兒女不能陪伴父母,就能常常打個電話;兒女疏忽了父母,父母就能主動和他們聯繫,聊一聊無盡的牽掛......這份寄託,會讓晚年的生活,變得更加美好。也會讓一個家庭,充滿希望。
愛,可以戰勝一切;愛的力量,特別偉大,不是嗎?
住在我家樓上的何大爺,妻子在十年前就中風了,言語不清晰,走路不利索,吃飯要喂。因為是樓梯房,何大爺抱著妻子下樓時,非常吃力。
去年,何大爺和一樓的一位小夥子,互相置換了房子。雖然一樓很潮濕,但是何大爺毫無怨言,畢竟可以讓妻子有更多的機會,出門走動了。
他和妻子散步,走得特別忙,似乎是蝸牛那麼忙,但是他們很開心。
作家張文亮在書裡寫過一句話:「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。」
誠然,老年夫妻是否幸福,取決于病的一方,另一方只能順從。
有人愛你,便是渡你,不管是哪一種形式出現,都會讓人暖心,老有所靠。
02
傷害你的人,讓你圓滿。
五十歲以後,你還不算老人,但是你一晃就退休了,老年的時光就真正開始了。
按理說,老人應該得到尊重,在任何地方,都會有人關照。其實不然,老人被嫌棄的時候,真的不少。
比方說,在人山人海的景區,老年人走不動,擋住了年輕人的去路;上下班時間,公車上,人滿為患,好不容易擠上去,卻沒有人讓座;更可氣的是,連公車也擠不上,被人「拒載」。
還比方說,一些不講社會公德的老人,被人訓斥;老人遇到惡毒的騙子,錢包被掏空了。常言道,吃一塹,長一智。
所有傷害你的人,都不要去責怪,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。站在事情的對立面去思考,就會發現——一個人擁有了逆向思維,就能夠保全自己,還能發現自己的缺點。
如果把人比喻成扇貝,那麼傷害就像一粒沙子。但沙子進入了扇貝體內,再經過痛苦的磨合,沙子就變成了珍珠。
孔子說: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」一個人無法改變社會,但是可以改變自己。堂堂正正做人,胸懷坦蕩,遇到小人,就沒有關係了。
是非曲直,公道自在人心。歷經了無數的坎坷,終于功德圓滿。
03
擦肩而過的人,來生續緣。
佛說:「前世的緣分,換來今生的相遇。」換一種角度來說, 今生的緣分,可以換來來世的重逢。
沒有人說得清,來生是什麼時候,是哪一年。但是,我們願意相信,人是有來生的。
看過一個佛家故事:王陽明去金山寺朝拜,覺得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,于是停留了很久。
他看到一間禪房,上面貼了封條,忍不住多看了一眼,並且非得走進去一探究竟。房間裡,圓寂的祖師還在端坐,模樣和王陽明非常相似。
房裡的牆壁上,寫了一首詩:「五十年後王陽明,開門猶是閉門人。」
這件事,似乎在指引王陽明,放下一切,削髮為僧。
當然,對于傳說,我們不能較真,刨根問底,只能從中去領悟一些道理——遇見的人,似曾相識。
這輩子,總有一些人,愛過了,恨過了,糾纏過了,牽手走了很遠,後來還是錯過。既然是這樣,那麼就期待來生再見吧。
不要在人生的暮年,還和人糾纏不清,只是留下一些懸念,指引自己奔赴美好,讓心靈裡多一些柔情。
04
往後餘生,永遠不要責怪任何人。
人生一輩子,也就幾十年而已,能夠活一百歲的人,都很少。
如果你恨別人的時間多了,愛別人的時間就少了;你氣呼呼的時間多了,就沒有時間享受生活了。
「五十知天命」,到了這個歲數,命運的走向,已經是水到渠成了。你非得逆水行舟,固然勇氣可嘉,卻會讓自己傷痕累累。
命裡出現的人,好好珍惜,不管陪伴一程,還是一生,都無怨無悔。要懂得,活著,是自己為自己找尋幸福。
渡人渡己,渡己渡人,不負不欠。